我国灾害心理救援迎来新里程碑之首个工具包问世

21 3 月, 2024 83点热度

我国灾害心理救援迎来新里程碑:首个工具包问世

导读

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推出了国内首个灾害心理救援工具包——《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这标志着我国在灾后心理援助领域的一大进步。本文将介绍这一工具包的诞生背景、内容及其对我国灾害心理救援工作的重要意义。

正文

2010年7月20日至23日,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举办“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培训班暨灾害心理援助项目(PSP)启动会”。 《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是一套供心理救援人员使用的心理救援教材。 这是中国第一套灾难心理救援工具包。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灾后心理救援。 为更好地开展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救援培训,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签署了《心理救援合作备忘录》,开展心理救援培训工作。 支持工具包并进行工具包使用培训。 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努力和各方支持,“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已经研发成功。

“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的成功开发,将是中国社会组织在灾后心理救助方面的一大进步。”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项目办公室主任黄梅告诉记者。

培养大批心理救援志愿者,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开展国际合作“心理社会支持工具包”R d和培训计划,这是一套针对心理救援工作者儿童和成人的心理救援教材,包括心理急救、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心理支持。心理社会支持工具包”作为国内首个灾害心理救援工具包,它的开发使用将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灾害心理救援培训常态化开展、科学发展,支持我国灾害心理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派出4支心理救援队赴四川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在四川35所中小学建立了关爱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培训,数万名受害者从中受益。为向四川地震灾区提供长期心理支持,重建灾民的精神家园,并有效地为其他地区突发灾害后的灾民提供心理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共同开发了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黄玫说。在救灾过程中,许多国际组织提供了心理救援的经验。

黄梅表示,中国红十字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省级红十字会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专业机构,招募专业志愿者,分层培训”。

“通过运用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向社会大众普及心理救援知识,培养大批心理救援人员,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救援队伍,建立覆盖全国的灾害专业工作者和志愿者网络。 心理救援,推动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救援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黄梅说道。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援助

我国的心理救援起步较晚。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众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热情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 但这些组织和志愿者缺乏救援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救援是我们的目标之一。”黄梅说。 “让这套心理救助措施适合中国的习惯和方法,并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这套社会心理支持工具包具有实用性。”

有了这样一套心理支持工具包,即使是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如志愿者、社工、教师等,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轻松掌握其使用。 “通过绘画、舞蹈表演等方式缓解心理问题,这套工具完全是通用的。”

我国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向这些社工和志愿者普及心理急救知识,让相对基础的急救方法能够轻松使用。”

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心理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心理健康普及机制,帮助公众实现长期、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改变,增强公众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心理防范能力。 。 二是心理救援。 当突发事件、灾难发生时,迅速组织心理救援队,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三是精神重建,涉及灾害发生后长期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首先对省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支持工具包的使用培训。 “我们首先培训红十字系统的工作人员,然后由掌握了红十字系统使用方法的省级工作人员来培训当地工作人员,”他说。 志愿者、社工等,让当地有了自己的心理救援队伍和老师。”

结语

这一工具包的问世,不仅为我国灾后心理救援工作提供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支持,而且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心理救援志愿者,提高全社会对心理救援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未来,随着这一工具包的普及和应用,相信我国灾害心理救援工作将更加成熟、高效,为广大受灾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心理支持。

Post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