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10 3 月, 2024 744点热度

心理学瑰宝,洞察人心的钥匙

在探索宇宙无垠的广袤中,人类发现了星辰大海;在钻研微观世界的奥秘里,人类揭示了细胞的生命图谱。而当我们转向内在世界,试图解读心灵的深渊时,便进入了心理学这扇神秘的大门。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心理学的殿堂,拨开迷雾,洞悉那些构成心灵世界基石的概念名词。

普通心理学

普心标记院校真题版本

  • 1. 【心理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办事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等等。这些差异体现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不同。
  • 2. 【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技能形成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河大2019M)(统考2013X)
  • 3. 【心理状态】是指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完整特征。如注意、疲劳、忧伤、喜悦等。它兼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特点,既有暂时性,又具有稳定性。(例如:认知过程的聚精会神与注意力涣散;情绪过程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统考2012X)
  • 4. 【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的产物。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从个体发育的角度看,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总之,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
  • 5. 【心理结构】是指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心理现象很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 6.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 7. 【实验法】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湖南2018J)(河大2022M)
  • 8.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通过对他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 9. 【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 10.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即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湖南2015M 2011M)
  • 11. 【效度】即有效性,准确性,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可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等等
  • 12. 【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由于结构和功能不同,神经系统可以分成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外周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与脑。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神经元。(首师2021M 2017M 2013M)(统考2012X)
  • 13.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收和传送信息。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具有信息整合的功能,突触负责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导。(首师2019M 2015M)(河大2005M 2011M 2012M)(统考2009X)
  • 14.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当神经受到刺激时,这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有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荷,这个过程叫动作电位。对于动作电位来说,钠离子快速运动的作用特别大。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到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它代表神经的兴奋状态。
  • 15. 【神经冲动】神经元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它与动作电位具有密切关系。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的法则。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弱。
  • 16.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首师2015M 2012M)
  • 17. 【感觉对比】不同剌激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明度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西南2020M)(河大2006M)
  • 18. 【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包括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前者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河大2006M)(统考2019X)
  • 19.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的关系: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 20. 【绝对感觉阈限】指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 21.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又叫差别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是j、n、d。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河大2008M)
  • 22.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河大2015M)
  • 23. 【感觉对比】不同剌激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明度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 24. 【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包括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前者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
  • 25.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 26.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不同感觉之间能够发生补偿作用,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通道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 27. 【韦伯定律】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依赖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依赖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公式:K=△I/I,(K是一个常数,△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是刺激强度)。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华南2014M 2019M)(华中2011M 2015X)(首师2019M)(广外2019M)(北林2021X)(统考2007X)
  • 28. 【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认为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他用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P=K lgI(P为感觉量;I是刺激量;K是修正值—常数),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统考2017X)
  • 29. 【斯蒂文斯定律】斯蒂文斯发现,心理量并不随物理量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公式:P=K In (I为刺激的物理量,P为心理量,K和n都是常量)
  • 30. 【马赫带】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是由于相邻的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
  • 31.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 32. 【闪光融合】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的时候,闪烁的光就变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了。刚看到连续的光的时候,明暗交替的频率叫闪光融合频率,也叫闪光临界频率(CFF),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 33.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视觉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之外,还有图形掩蔽和视觉噪音掩蔽等。
  • 34.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 35.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按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 36. 【知觉选择性】指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例如两歧图。
  • 37. 【知觉整体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 38. 【知觉理解性】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 39. 【知觉恒常性】当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
  • 40.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这由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的不同造成。(华南2020M)
  • 41. 【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河大2016M)
  • 42.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 43. 【意识】是一种觉知:它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和、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 44. 【非意识】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例如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监控着我们的生理信息,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如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 45. 【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河大2005J)(浙江2018J)(首师2020M)
  • 46.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47.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 48.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河大2012M)(首师2013J)
  • 49. 【随意后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50. 【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利用双耳分听实验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湖南2014M)(首师2018M)(浙江2020M)
  • 51. 【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境界作业来测量。
  • 52.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分配注意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 53. 【朝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这种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一旦刺激物失去了新异性或是人们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 54. 【首因效应】(河大2006M)
  • 55. 指的是最开始记忆的材料,记忆效果比较好,遗忘较少。这是因为最开始记忆的材料只受到此后学习的材料的影响,即只存在倒摄抑制的干扰。倒摄抑制指的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 56.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记忆的材料,记忆效果最好,遗忘最少。这是因为最后记忆的材料在回忆时只受到此前学习的材料的影响,即只存在前摄抑制的作用。前摄抑制指的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之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华南2014M 2017X)(河大2006M)(统考2008X)
  • 57.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 58. 【感觉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秒钟左右的记忆叫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主要有两种编码形式: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 59. 【短时记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直接记忆,指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另一个成分为工作记忆,即输人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
  • 60.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储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到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制。(浙江2018M 2019M )
  • 61. 【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 62.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间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 63. 【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 64. 【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 65. 【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加以提取的,对某个事实或事件的记忆。
  • 66. 【程序性记】程序性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而在利用的时候又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的,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华东 2015M)(广外2021M)(河大2007M 2011M)(北林2021X)(统考2009X)
  • 67.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反和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贾维克和艾斯曼用小白鼠跳台的实验为这种反响回路学说提供了证据。
  • 68. 【突触结构】神经生理学家普遍认为,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改变。因为涉及到结构的改变,所以它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白鼠比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皮层厚且重。
  • 69. 【长时程增强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LTP)作用。这种LTP具有专一性,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起强化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使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长时间的加工,然后再把这种信息传输到皮层相关的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进一步研究显示,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海马受到损伤就会影响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
  • 70. 【工作记忆】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是一种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常用阅读广度测验来测量工作记忆容量。
  • 71.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首师2018J 2012M 2011M)
  • 72. 【直观动作思维】其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又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又叫实践思维。
  • 73.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思维。
  • 74. 【逻辑思维】面临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又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 75. 【感受野】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当这个范围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神经细胞的活动。
  • 76. 【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 77.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叫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 78.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浙江2019M 2021M)
  • 79.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河大2011M)(浙江2019M 2021M)
  • 80.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81.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 82.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 83.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
  • 84.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 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 85. 【归纳推理】它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后者叫演绎推理,它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 86.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 87. 【创造性】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 88.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里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89.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是想象进行综合的几种方式。(首师2017J)(河大2005M 20015L)
  • 90.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
  • 91.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看小说时在头脑中出现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再造想象。
  • 92. 【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决策时时发生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决策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
  • 93.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 94.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首师2016M 2015M)
  • 95.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 96.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 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用主题统觉测验(TAT)分为高成就动机和低成就动机。(河大2021M)
  • 97. 【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 98. 【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 99.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100.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101.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包括三种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 102.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华中2016M 2017M)(首师2013M 2011M)(西南2019M 2014X)
  • 103.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 104.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性的状态,就是应激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并指出这种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 105. 【表情】是情绪变化时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即表情既有先天、遗传、不学而能的;也有后天学习模仿得来的。
  • 106.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井保证装种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 107. 【才能】完成一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 108. 【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 109. 【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 110.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 111. 【创造能力】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 112. 【液体能力】也叫液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的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因此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却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113. 【晶体能力】也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晶体能力是一直在发展的, 只是25岁老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 114. 【情绪智力】指“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感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梅耶和萨洛维),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包括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 马上就要结束啦!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 115.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由许多成分构成,其中主要的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
  • 116.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又是无所不在的。如林黛玉的首要特质是多愁善感。
  • 117.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它决定着个体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内向、孤僻,抑郁等。
  • 118. 【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其他人很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在自己家人面前就很顺从。这种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 119.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因而是先天的,稳定的,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 120. 【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
  • 121. 【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华中2013M 2018X 2021M)(首师2013M)
  • 122. 【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 123.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类是,应答性行为,另—类是操作性行为。
  • 124. 【认知学习】以认知加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
  • 125. 【动作技能学习】通过练习而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动作方式,如写字、游泳。
  • 126. 【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于新的学习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127.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泛化的最好例证。
  • 128.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物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 129. 【正强化(积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加入或增强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
  • 130. 【负强化(消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排除或减弱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
  • 131. 【消退】曾被强化的反应在一段时间不强化后,其出现的频率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通过这种强化的取消来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 132.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 133.【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Post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