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言编织牢笼:框架的束缚与挣扎 合上“(美) 迪尔茨著 ; 谭洪岗译”的《语言的魔力》,掩卷沉思,一段对话的片段在我脑海中不断回荡,如同困兽在牢笼中焦躁地踱步,试图寻找一丝突破的缝隙。班德勒和维克,这两个名字如同两股交织的风暴,裹挟着周围的人,将他们拖入语言的漩涡之中。 班德勒,一个深陷“受害者”框架的人,用语言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自己牢牢地困在其中。他坚信维克心怀叵测,对他构成威胁,并将每一次互动都解读为恶意攻击的证据。他不断地“向上归类”,将维克的每一个行为都放大,赋予其超出原本意义的负面解读。一个简单…

20 1 月, 2025 283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一、消除内耗,敞开心扉迎光明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拖拽着。就像一位父亲,纵使人生艰难,却坚守正道,不为苟且之事,这也使得他的子女在工作艰辛时,依然能保持精力充沛,而非身心俱疲😔。消除内耗的秘诀,在于君子坦荡荡。正如一灯能除千年暗,我们无需费力驱赶黑暗,只需敞开心扉,引入光明,黑暗自会消散🌞。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内心,光明必然会涌入。 在现代社会中,据调查📊,约 70%的职场人表示经常感到精神内耗,其中 40%的人认为这种内耗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6 12 月, 2024 152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逃避与面对:寻找内心的伊甸园 在阅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本书时,我被作者黄启团通过了尘的故事所传达的深刻道理所触动。了尘,一个在世俗与寺院间不断逃避的女子,她的经历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逃避倾向。🌿 逃避,似乎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本能反应,但正如书中所言,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书中提到,了尘从小到大,每当遇到困难或批评,她总是选择逃避。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没有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

31 1 月, 2025 161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的魔力》笔记 语言的力量:从思想病毒到心灵免疫系统的蜕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思想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心灵的枷锁。《语言的魔力》一书深入探讨了语言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深远影响,为我们揭示了语言背后的奥秘。作者迪尔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突破思维的局限,实现自我的蜕变。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思想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思想病毒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传染性。它们潜伏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不断复制和传播,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例如…

12 2 月, 2025 396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笔记 内心深处的童年回声:与受伤的内在小孩重逢 在《0次与10000次》这本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中,作者吉塔·雅各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小的自我"。这个概念犹如一面魔镜,照映出我们成年后仍在重复的童年创伤模式。雅各布巧妙地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自我疗愈的康庄大道。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心深处那个脆弱的声音。根据最新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约有 45% 的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童年创伤的影响 🧠。这些数据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

11 2 月, 2025 260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构建的迷宫:框架的陷阱 在迪尔茨的《语言的魔力》一书中,他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语言如同魔法般的力量,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更能构建思维的框架,引导人们的认知方向。书中班德勒与听众的互动,宛如一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将语言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班德勒构建了一个以“问题框架”为核心的迷宫,他如同迷宫的建造者,熟练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将试图帮助他的听众引入歧途。他不断地变换着框架的尺寸和角度,时而放大问题,渲染危机的紧迫感,时而又将矛头指向质疑者,将他们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将他们的帮助贬低为攻击。 书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31 1 月, 2025 159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态的影响 书中的第一段探讨了郭时蕾的童年故事,从小在忙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因为工作繁重而无暇关注她,于是她变得格外懂事,常常主动找事做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当作者通过戏剧化的手法让郭时蕾目睹“包袱满身”的父母形象时,她顿时泪如泉涌,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内在模式。 这种求得心安的行为其实源于她无法眼睁睁看着父母劳累,于是背上了不属于自己的重担。现代社会中,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根据一项来自哈佛心理学研究中心的调查,约有30%的成年人在童年时期因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自我牺牲的倾…

21 1 月, 2025 266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的魔力》笔记 语言逻辑的精妙探索 在《语言的魔力》中,贝特森的理论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语言与思维的深邃夜空。他指出,人若无法正确识别和解释语言中的后设信息,就可能如电话转换系统混淆“国家代码”与“城市区号”一般,对情境做出不恰当的回应😕。例如,一位年轻的心理疾病患者在医院药房面对护士的询问时,无法清晰分辨其含义,陷入困惑与迷茫。 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量高达数万条📈。在如此繁杂的信息洪流中,准确理解和回应他人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就像在电商平台的用户评价中,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

6 1 月, 2025 163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金钱困境背后的心理模式探索 在《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一书中,作者黄启团以一位名叫庄原孟的学员为例,深入剖析了人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庄原孟反复创业失败,困惑于自己的"赚钱模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通过催眠等心理学手法,黄启团引导庄原孟探索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 在这个过程中,庄原孟幻想自己拥有亿万资产和豪华庄园,却意外发现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这一发现揭示了他追求财富的真正动机——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陪伴。然而,当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时,却发现这种自私的追求恰恰无法赢得…

28 12 月, 2024 133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身份与心理成长 在《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本书中,黄启团通过叶文洁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身份对个体心理成长的深远影响。叶文洁,这位集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地球三体组织ETO统帅、妻子和母亲于一身的女性,其行为和选择无不围绕着她内心深处的“受害者”身份展开。这种身份不仅决定了她的自我定位,也影响了她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心理学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寄生期、依赖期、叛逆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叶文洁由于历史原因的伤害,心理上停滞在了叛逆期,无法向成熟期迈进。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个卑微的、需要保…

28 12 月, 2024 170点热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