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成长的宝藏图》笔记 身心结合与脱离的艺术 人类的心灵与身体,仿佛并蒂莲花,息息相关,共同构筑了我们的存在。当我们完全沉浸于当下,心心相印,这便是“结合”。曾几何时,在激烈争辩或热切讨论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前倾,身体如同被磁力吸引,表现出深切的专注。反之,当我们陷入反思与检讨时,身体则往往向后靠,彷如离岸的帆船,远离风起云涌的现世片刻。这种“脱离”虽显疏离,却为我们提供了客观洞察的视角。 结合与脱离两者并无优劣,关键在于灵活运用。能够自在游走于这两种状态之间,无疑是情绪清明与自我成长的奥秘所在。然而,不少人在过往…

1 2 月, 2025 137点热度 阅读全文

《永续成长的宝藏图》笔记 时间线:解码人生轨迹的奥秘 在《永续成长的宝藏图》这本启迪心智的佳作中,作者乔瑟夫·欧可诺和伊安·麦克德摩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概念——时间线。这个概念犹如一把打开人类思维模式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探每个人独特的时间感知方式。时间线大致可分为两类:当下型和脱离当下型。当下型的人仿佛生活在永恒的现在,他们的时间线呈现由前往后连接,过去在后,未来在前。这些人往往随性而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较为模糊,常会因为突然发现截止日期临近而惊慌失措。🕰️ 反之,脱离当下型的人则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尽收眼底,…

29 1 月, 2025 161点热度 阅读全文

《永续成长的宝藏图》笔记 次感元的魔力 在《永续成长的宝藏图》中,乔瑟夫·欧可诺与伊安·麦克德摩深入探讨了次感元的概念,这一概念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我们主观经验的深层结构。次感元,这些微妙的感知元素,如同调色盘上的颜料,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世界。例如,明亮度、对比度、清晰度等视觉次感元,决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明亮还是昏暗,是清晰还是模糊。而听觉次感元如音量、音调、音色,则塑造了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柔和还是刺耳。这些次感元不仅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更是我们塑造和改变自身经验的利器。 书中提到,通过调整次感元,我们可以改变对…

28 1 月, 2025 146点热度 阅读全文

《永续成长的宝藏图》笔记 建立语言亲和感的秘法 在我们彼此沟通的复杂舞台上,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建立亲和感的重要桥梁。感官用词的巧妙运用,使得谈话双方能在潜意识层面上达到一种共鸣。这一点在日常生活和商业谈判中尤为重要。假设一个人说:“我无法分辨出这对我是对还是错。”此时,你可以回答:“你还想听到些什么?” 这种语言上的回应不仅能让沟通变得更顺畅,还能有效缓解可能的冲突。例如,伊安在一家制造公司担任顾问时,面对的是两位意见相左的董事。詹姆士较为触觉导向,而菲瑞德则偏重视觉。当菲瑞德放慢说话速度,并将公司远见…

24 1 月, 2025 152点热度 阅读全文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 出家人为何也需心理疗愈 在繁华尘世中,我们常因种种烦恼而追求心灵的安宁,然而谁曾想到,出家人也有其内心的困惑。黄启团所著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一书中,述及一位叫了尘的出家人,她在几座寺庙之间辗转,苦苦寻求内心的宁静,却始终难以与其他师父和睦相处。 当她在课堂上向作者展示她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了尘总是逃避问题,从童年起,这种逃避就成了她的生活模式。举目无亲的她,总在寻找外界的解救,而最终站在舞台上,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除了自我内省,谁能给予她真正的解脱…

30 1 月, 2025 141点热度 阅读全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笔记 神经症人格的多元保护机制 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卡伦·霍尼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如何通过多种策略来对抗内心的基本焦虑。这些策略包括顺从、权力追求、退缩和爱的追求。🌟 例如,顺从策略中,个体通过放弃自我来避免伤害,这种行为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在神经症患者中,它往往是一种过度且不健康的防御机制。霍尼指出,这种顺从并非出于对爱的真正渴望,而是对保护和安全的迫切需求。 权力与控制的深层动机 权力追求是另一种常见的保护机制。在这种策略中,个体通过获取实际的权力、成就或智力…

25 1 月, 2025 138点热度 阅读全文

《NLP实践指南》笔记 探讨生命目标的意义 书中对于“目的”、“展望”和“意义”的解析如山涧的清泉,细细流入我们的心田。哈瑞•阿德尔通过详细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目标的重要性。尽管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行动时未必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的目的,但那些潜藏在心中的目标往往指引着我们的每一步。通过“作为意义创造者”的视角,书中提醒我们自发地为每种经历寻找理由,我们不停地问自己,“这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这种追问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也在抽象的理性层面上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中行动,即使如此,我们通常能事…

25 1 月, 2025 286点热度 阅读全文

《语言的魔力》笔记 信念与言语框架的神奇关联 在《语言的魔力》一书中,作者迪尔茨通过一系列实例和理论探讨了信念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作者指出,信念的表达方式,如“所有”“每个”“总是”“从不”“没有人”,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认知,还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预期。例如,若一个人说“我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我缺少必备的经验”,这种绝对化的语言会加深其无望感,使其难以突破自我设限。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心理捕捉”的理论,他曾指出,人们固守的心理框架会限制其行动的可能性。 📊 据2018年哈佛大学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

30 11 月, 2024 219点热度 阅读全文

文化烙印:正常与病态的相对性 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正常与病态的界限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如同人类学家不断重新定义“正常人”的内涵,心理学也不能将自身置身事外。弗洛伊德将“女人更善妒”归结为生物性因素,却忽视了文化对两性行为塑造的影响,这便是将特定文化中的观察结果错误地普遍化的例子。 👿 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体现在方方面面。竞争、嫉妒、对立,这些被许多人视为“人性”的行为模式,在某些文化中却并非主流。爱斯基摩人认为杀人并不一定需要惩罚,一些原始部落甚至会以收…

22 11 月, 2024 233点热度 阅读全文

{《0次与10000次》读书笔记} 受伤的内在小孩与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当我们阅读这本名为《0次与10000次》的书时,我们不禁会被其中探讨的受伤的内在小孩与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所深吸引。这两种内在小孩的状态,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 -- -- | | 受伤的内在小孩 |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 | 表现为孤独、被抛弃、被背叛的感受 | 表现为生气、愤怒、反抗 | | 源于童年时基本情感需求未被满足 | 源于童年时基本情感需求未被满足 | | 会觉得自己很孤独、无助、内心不安 | 会失去控制,被愤怒支配,变得固执…

20 9 月, 2024 305点热度 阅读全文